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
校本教研专题网站

课例菜单CHONG WEN

 

 

 

 

 

 

 

 

 

 

 

 

 

 

 

 

 

 

 

 

 

 

 

 

 

 

 

 

 

 

 

 

 

 

 

 

 

 

 

 

 

 

 

 

 

 

 

 

 

 

 

 

 

 

 

 

 

 

 

 

 

 

 

 

 

 

 

 

 

 

 

 

 

 

 

 

 

 

 

教研反思

          《自然之道+“打扫”森林》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黑龙江省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 语文组 王弟
  《自然之道》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
  经过了第一轮的试课,听课,评课,我们根据课题组专家老师的意见,按照单元主题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把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调整为《“打扫”森林》,这样精读课文《自然之道》和略读课文《“打扫”森林》在主题上更加契合,都是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针对精加略课型的三个课时,课题组专家老师也给出了特别好的修改建议,对我们的课堂流程进行了全新的整合和修改。按照课题组专家老师的意见,我们再次进行了授课,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提升。
课堂流程调整之后,把原本在第二课时处理的第三自然段调整到第一课时,这样第一课时除了常规的检查字词,课文的预习外,还加入了对课文1——3自然段的品读感悟。
我觉得在课堂上比较突出的亮点有:
  文题乃是文本之眼。所以在课堂上,经过一个简单的导入之后,我从文题入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自然之道”中“道”和“之”作何解释。“道”在字典中共有四种解释,学生很容易选择适合文题解释的:道理,规律,的、“之”的意思是:的。经过对文题中重点字意思的理解,学生了解“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从而为文本的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在第一次试课时,我和课题组专家老师发现学生对于词语“鱼贯而出”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像游鱼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出来。”准备了特别形象的动态图片帮助学生进行直观化理解,学生对于“鱼贯而出”词语记忆非常深刻。
  根据课题组专家老师的意见,原教学设计中安排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拓展阅读,根据课文内容的情况,调整到学习1——2自然段后,拓展阅读关于太平洋加拉巴哥岛和绿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于文本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也为学生后续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做好了铺垫。
在四年级整个学段,我们有计划地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培养他们质疑,解疑的能力,所以在初读课文,简要概括课文内容之后,我特意安排了一个再次阅读文本,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按照“质疑——组内解疑——全班解疑——存疑”的过程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学生提出的疑问有深度,有广度,激发了全班同学的思考和辩论。对于全班同学都无法准确解释的疑问,我们存疑,让全班同学带着疑问积极参与后续的教学。这个疑问就是学生们一直保持激情的法宝,让他们始终在课堂中全神贯注的投入。
  有缺憾的课堂也会有进步的空间,虽然有课题组专家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但是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依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同样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的设计环节,在第一次试课的时候,学生还可以根据板书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但是因为教学流程完全改变,在学生初读课文汇报时,我并没有进行板书的体现,所以导致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时,没有任何引导性的东西可以供他们借鉴,光凭教师引导性的语言作用不大,所以导致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差强人意。没有为第三课时对课文内容的归纳做很好的铺垫。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矫正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自然之道》+《“打扫”森林》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彭杰
  《自然之道》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人自作聪明,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打扫森林》讲述的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打扫”森林却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导致森林毁灭的灾难。精略结合点定位在主题上都是都是人类好心却办了坏事,不遵循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给动植物带来的伤害。写法上都是叙事明理,这样的两篇课文的结合更紧密,更顺畅。
教学中我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紧扣主题和写法的精略结合点组织教学。抓住人物好心救了海龟,却破坏了海龟的生存规律,害了更多的海龟受到伤害这一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这一主线。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倾听人物发自心得的呼唤与感慨,孩子们将自己化作了太平洋海岛上的实地观察者与事件的参与者,他们由对幼龟离巢的好奇转为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与自然规律的深入思索,当他们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传达出来时,他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真实的感受,那一声声抑扬顿挫,若急若轻的朗读就是这一真实感受的见证。在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感悟中,在朗读的指导升华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整个过程,经历了发现幼龟时的欣喜、幼龟面临危险时的紧张、救下一只幼龟时的喜悦和踏实、害了一群幼龟后震惊和懊悔。一堂课上,如风云突变,孩子们的心随幼龟的命运而起伏,继而转化成了层层深入的感悟和思索。虽然最后孩子们并不能用成人化的语言解释“自然之道”这一思辨的难题,但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自然之道。
  一堂课下来,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要深入的研读教材和文本,确定好精读课文的重点在主题还是写法,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的选择略读课文,作为精加略课型。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他们是课堂实效性的主宰者,走进孩子们心灵,引导他们用心真实地去感受,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真谛。

           《自然之道》+《“打扫”森林》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宋英波
  《自然之道》和《“打扫”森林》这两篇课文讲的都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严重后果,两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通过叙事来点明一个道理。因此,在前两节课的学习基础上,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放在写法上,设计了以下环节:一、回顾课,明确主题和写法;二、对比阅读、深化主题和写法;三、拓展阅读,迁移学法;四、写作表达、运用写法。
课堂上我围绕写法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回顾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后,在进行对比,找出两篇文章在主题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深化主题和写法。再通过拓展阅读来迁移学法,因为这两篇文章的揭示的道理不同,《自然之道》告诉我们不要违背自然之道,而《“打扫”森林》告诉我们不要破坏生态平衡。因此,我选择了以下五篇文章,《蛇与庄稼》《麻雀的信》《蛾子》《老鹰》《小故事》。学生读文后我有围绕这几篇文章设计了两个小问题:这些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麻雀为什么要给人类写信?再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拓展说话的练习,目的是为后面的写话做好铺垫。学生在明确了麻雀写信想告诉孩子们,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孩子的好心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接着我追问,还有谁也想给人类写信,它们写信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它们有的说关在笼子中小鸟会写信,被砍倒的大树会写信……在此基础上我在出示写话要求,学生的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也有话要说了。根据文章内容,我设计了两个写话要求1、生活中你看到过或听到过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吗?那就试着写出来吧! 2、也可以站在动物或植物的角度,以《xxx的信》、《xxx的自述》为题,代替它写出它的经历吧!第一个要求有点儿难度,要求学生有生活经历才能写出来,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选择第一个写作点的人数有些少,大约十三四个,但他们写的都不错,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了,并揭示了道理。大部分同学选择第二个写作点,孩子们把自己在书中读到的、或在电视上看到的破坏大自然的现象都通过书信或自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并运用了叙事明理的写作方法,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的破坏行为,并对人类提出了呼,教学内容紧扣主题。可见这三课时的学习是成功的。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第一个环节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时,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不够简练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概括,却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在拓展读后反馈时,说的不是很恰当,这可能和我给学生的问题有关,如果把问题换成麻雀写信想告诉人们什么呢?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时地进行“再加工”、“再发明”。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身,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Copyright 2018 黑龙江省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